POS2.0的特点(算法决定,非比特元独有):
1. 发现区块的机制,主要取决于钱包内持币量。
计算公式中忽略币龄,主要有以下两个不安全因素:
a. 攻击者可以把足够的币龄积攒起来,从而成为网络上拥有最高权重的节点。如果攻击是恶意的,攻击者可以对区块链进行分叉并达成双花。一个占1%的币的用户(比特元中是200万),可以憋个两个月不挖矿,来攻击网络。
b. 另一种情况是这些币龄属于贪婪但却诚实的节点。有一些节点并没有恶意, 但是他们的钱包平时都是离线的,只是偶尔进行同步以获得利息。币龄系统事实上鼓励了这些节点滥用这一机制,他们平时保持离线,只在累积了可观的币龄以后才连线以获得利息,然后再次关闭。而这样的话,马币钱包在线挖矿的币的数目就比较少,容易发生攻击,而且更加严重的是,由于节点缺乏,数据同步的速度,交易响应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2. 发现区块的概率,取决于钱包内的持币量与总在线持币量的比例。
a. 若持币足够多,发现区块的几率是相对固定的,如持有15万比特元,则几乎每日都会发现一个区块。
b. 若持币量偏少,发现区块的时间间隔会拉长。如只持有2万比特元,则可能1周才发现一个区块;如果持币量更低,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超过理论产块时间。
c. 如果长期开着电脑挖矿,则无论持币量多少,一年内发现区块所得的收益,就是钱包设定的收益率,如马币第一年为15%。
d. 建议:具备一定持币量的用户,可以单独挖矿,但持币量少的用户,可以考虑集合挖矿(在同一个钱包内挖矿,建议亲朋好友),或者官网定存。
3. 每个区块所得的收益,取决于钱包内发现区块的那部分持币积累的币龄。
a. 币龄=持币量*持币时间。
b. 区块收益=(币龄/365)*年化收益率。
c. 所有第一次进入钱包的持币,均需要等待8个小时的成熟期,才能发现区块并获得收益(含8小时的收益)
d. 当发现一个区块,发现区块的那部分持币的币龄会清零,重新计算。
e. 当发现一个区块,发现区块的那部分持币和区块内的收益,也需要8小时的成熟期,这个成熟期是为了POS系统安全性考虑的,所以期间无法进行转出操作。
f. 建议:应将虚拟币分批转入钱包,确保不会全部进入成熟期,从而影响流动性。如从官网提币10万比特元,可分5次,每次2万比特元,则这5份比特元的成熟期互不影响,其中1份到达成熟期无法流动,另外4份依然可流动。(发现区块的权益度过成熟期后,会自动平均分割为两份)
4. 不开钱包,也能累计币龄,可累计收益;转出部分的币,未消耗的币龄将清零。
a. 第一次打开钱包,需要解锁并开启挖矿模式,然后可以关闭钱包、电脑,只要钱包内有持币,币龄即可每日累加。
b. 间隔数日后,再次开启钱包,币龄已经累计到当前时间,再次开启挖矿,直到产生区块,则该区块内的收益,包含这段时间的累计收益。如1号启动挖矿,然后关闭钱包和电脑,直到15号再次打开钱包开始挖矿,并在20号成功挖到1个区块,则该区块的收益为20天的总收益。
c. 累计的币龄,请务必在产生区块、获得累计收益后,再进行转出转出操作。如上例,15号再次打开钱包,不是挖矿,而是直接将钱包内的持币转出,则从1号到15号,这15天的累计币龄将被清零。
d. 建议:应将虚拟币分批转入钱包,确保分别产生币龄,以免转出操作时,浪费全部币龄。也可以在挖到区块后,再进行转出操作。如从官网提币10万比特元,可分5次,每次2万比特元,则这5份比特元的币龄是分别计算的。(发现区块的权益度过成熟期后,会自动平均分割为两份)
比特元新钱包挖矿解析(瘦身后,初始发行总量2亿):
1. 比特元约64秒产生1个区块,一年总计产生约492750个区块。
2. 比特元初始发行量为2亿,第一年每日增长量为0.0383%,约76600比特元,日复利折算后,年化增长率为15%,总计3000万比特元。
折算公式:
3. 以下为10万比特元,在“钱包独立挖矿”、“官网定存挖矿”、“官网在线交易”三种模式下,每日的理论比特元增长量:
a. 钱包独立挖矿:10万*0.0383%=38.3比特元/每日
b. 官网定存挖矿:10万*0.0383%=38.3比特元/每日 + 每月定存补贴(1月期补贴10万*0.5%=500比特元;3月期总补贴10万*2%=2000比特元,分3个月支付)
c. 官网在线交易:10万*0.0383%*20%=7.66比特元/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