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赚论坛

标题: 互联网金融超越传统金融的可能 [打印本页]

作者: lua12401sez    时间: 2017-10-22 01:36
标题: 互联网金融超越传统金融的可能
互联网金融崛起挑战传统金融



  主持人:当前,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小额贷款、网络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这对我国的传统金融带来哪些挑战?



  万建华:一年多前,谢平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内部研讨会上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课题报告。这一课题报告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也引发了持续一年多的互联网金融媒体的高度关注。今年,谢平进一步扩充了去年的课题报告,丰富了互联网金融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不仅理论内容更丰富,分析逻辑也更为严谨,因此其观点也比去年的报告更容易令人接受。



  我个人觉得这份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比如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比较去年的定义,今天谢平提出的定义,一是涵盖了传统金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等,传统金融中介到无中介的瓦尔拉斯均衡之间涵盖所有的金融交易和形式。我曾对去年报告中关于互联网金融是第三种金融模式的观点提出商榷,现在来看,确实互联网金融是贯穿于所有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此外,理论部分还提出了关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不变、互联网金融的法理不变,金融监管的依据、原理不变等诸多观点,并对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等问题,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应该说,理论部分是整个报告的核心,也非常有价值。



  总之,这个课题报告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研究领域体系最全、理论性最强、最有分析价值的一个研究报告。报告本身体现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并且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在政策上应该引导、鼓励和支持。

  下面我提出两点待商榷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整个传统金融业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创新转型,特别是传统金融业未来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冲击等问题,目前的关注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年上半年,中国支付协会公布了一个数据,电子支付或者说互联网支付,2012年全年交易额达823万亿,其中99%还是商业银行在做,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只占1%。这个总额里,相当一部分是商业银行的机构业务,而个人部分,也还是银行占的比例大。所以我们还是要看到,传统金融业在以互联网支付为代表的业务占比中,还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同时要看到另外一个数据,就是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的速度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而新兴的IT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包括互联网的创业企业,尽管只有1%,但是增速非常快,连续几年以年均110%的速度递增,今后比重将越来越大。这两个数据都要予以关注。



  第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提出了巨大挑战,因而至少有以下两方面互联网金融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关于金融的定义,我们可能要重新思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比如金融的边界问题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原来在传统金融下,金融边界的界定非常清晰,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所谓的泛金融、类金融以及自金融形式的出现,使得现在金融边界越来越模糊。其次,关于货币,看来也需要重新定义。比如比特币、企业货币,还有虚拟账户比如会员账户,账户积分等等都可以用来消费,因而它既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传统的货币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的货币定义可能都要重新界定。货币制度、货币的流通管理、货币政策、货币宏观调控等等,可能也要重新考虑,传统的货币体制应该进一步创新、完善。



  施琍娅:互联网金融确实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从成本角度来讲,可能现有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也能够分析互联网金融。万董指出在传统金融中,选择大客户比选择小客户更加节省成本。互联网前期建设需要大量的沉没成本,大量的网络建设投入,后续必须依靠扩大用户交易,获取大数据,降低成本。而金融业是高智力行业,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余额宝挂钩了基金公司,而基金公司生产出的基金产品是高智力投入。基金公司借助于余额宝平台,解决了网络营销的问题,从渠道上降低了基金公司的销售成本。两者相结合,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互联网金融正经历黄金发展阶段,它与传统金融相比,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其成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万建华:传统金融对小微企业贷款、个人实业贷款的缺位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则恰好能够填补这块空白。



  到目前为止,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确没有开办小微企业贷款、个人实业贷款这类业务,就算民生银行(10.15, -0.01, -0.10%)也开始做小微贷款,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从成本分析层面来看,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无法照顾到小微企业,考虑到规模经济的因素,在利率管制条件下,作为一个商业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只有做大额、中额贷款,小额贷款是做不下去的。第二,关于金融规模,同样的道理,如果照顾到个人、小微企业,肯定是规模不经济。只有通过互联网金融,才能实现海量规模、海量交易、海量数额,从而对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部分,实现规模化的供给。现在阿里金融等互联网金融确实填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



  由此我谈一下对以阿里金融和支付宝[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原因。



  第一,支付宝的起源,是为了解决淘宝的支付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扩展到社会个人支付领域。支付宝的业务需求驱动型或者说产品驱动型模式,推动了整个支付宝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阿里金融的诞生。


  第二,阿里金融和支付宝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的法则是先发优势、平台效应、规模效应和赢家通吃。



  第三,互联网金融由电子商务到支付,由支付到金融产品销售,接下来是充当信用中介,甚至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小微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在信用报告基础上发展到直接做金融。这也是阿里金融的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第四,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一定要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在阿里金融集团身上,我们看到不断有新的惊喜。



  第五,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理念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是企业能够获得成功,并且能够不断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金麟: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这么热?我觉得它的背后有一个巨大前提——强势的市场化文化对垄断行业、落后文化的冲击。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领域,我的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支付体系去垄断化,二是消费信贷这一客户群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快速提升。我建议阿里可以在消费信贷领域做一下大的拓展,在美国消费信贷占到美国银行业总贷款的四分之一。



  保险精算方面,如果拥有医疗大数据或者类似的大数据,会对保险精算起到很大的帮助,这将成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服务的廉价替代,比如融资顾问,之前很多的市场中低端人士享受不到这样的金融服务,如果推出算法的廉价替代方案,就可以服务到这些人群,这将是很有潜力的业务。



  陈欢:关于互联网金融,大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也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业务类型,我重点谈其中的一点——不管互联网金融是用大数据手段,还是技术手段,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个人信用价值的再发现和重生。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前,个人的信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挖掘,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个人信息和信用数据得到了充分的积累、分析和流通。美国有一家公司ZestFinance,他们就提出“所有的数据都是信用数据”的理论。以前大家关注的信用数据主要是交易,但是现在大家都拓宽了关注的数据的维度、广度和宽度。通过充分获得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使得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幅下降,这样对每个人的信用判断和评估将更加准确,而且成本也更低,信用价值可以借此得到很大的释放,在这个领域就会出现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



  随着信用价值的释放,新的金融产品及金融交易结构将会诞生,而且其中有些金融产品会还原到它们的原始形态,也就是说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去中心化,或者说部分脱媒。之所以在金融交易中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交易方信用比较难以判断,需要专业机构来负责,而随着上面提到的信用数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地可以获得,交易双方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进行信用价值的判断,再结合互联网的长尾力量,使得跨时空的交易成为可能,就开始催生去中心化的新交易结构和形态。P2P就是这样的新交易结构的发展雏形。



  更进一步,信用价值的再释放和重生将影响信用货币。其实货币本身就代表着发行货币的机构或者国家的信用,现在出现的比特币就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随着类似比特币这样的虚拟货币的新发展,甚至每个人都可能发行类货币,由此衍生出新的信用载体和形态。我觉得,这是互联网金融深度发展后可能带来的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当然,这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信用层面上,机构信用则可能是另外一种模式。



  施琍娅:互联网金融是供应链的扁平化或缩短。原来的供应链可能很长,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到点对点直接交易。人民银行的超级网银也具有这个功能,使用的用户非常多。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未来金融格局



  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如何?未来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取代传统金融行业?我们应该如何对其加以监管?



  谢平:大家在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想象力。不要因为目前的金融监管、金融理论、金融组织框架和金融契约结构,束缚了思想。未来,大数据对金融业的发展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有关互联网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MIT的互联网实验室,一个是加州伯克利的互联网研究所。这两个地方对人类互联网的发展,比我们可能都要超前十几年。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走到多远,最终互联网金融也会走到多远。



  也许现在来看,互联网金融尚且无法替代银行,但谁也说不清20年后互联网将会是什么样子。20年后,80、90后的年轻人可能不再会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说不定其中部分还会成长为银行行长。因此,我认为有两个变量决定了互联网金融替代银行的过程:一是互联网技术,一是大量网民的培育。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证明,当然也需要从现在起就开始设想20年后的情形。



  大数据非常有意义。我们对大数据一定要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数据应当有充分大的含量;第二是未来必须使用机器自动识别数据,否则人脑永远跟不上;第三是行为信息的相关性;最后,应将此相关性应用到具体的金融产品上去。



  将来金融业——无论是证券、银行,还是保险——产品都会发生改变。它们将会由现在的根据财务分析和个体抽样分析模式,慢慢地转变为由大数据进行多样化分析。比如,现在银行的数据很多,但却不能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银行习惯性封闭自己,只相信自己的操作可以控制风险。但这就与现实情形所相逆——数据挖掘就应该交给IT专业人士来做。所以,对于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一定要换个角度和思路,绝对不能再采用现在的财务分析方式和领导决策机制。



  陈欢: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多种发展模式,整体来说,不同模式都代表着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性探索。P2P是互联网金融中的一种典型的模式,但大家对什么是P2P有不同的看法。P2P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涉及很多不同的金融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组合,产生了不同的P2P的交易结构。美国、英国、中国的机构的P2P交易方式和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在哪个国家,现在的P2P发展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下一步的发展会走向何处,各家机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因此对于这些不同的模式都需要有包容和鼓励。但是,我非常同意,其中一些探索的金融属性很强,在鼓励的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行为监管和消费者保护监管。



  李麟:移动金融、网络金融到底是基础设施,还是新业态?从通信技术演进角度来讲,通信技术具有归零的作用。过去的BP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那么现在的互联网、阿里小贷,在未来三到五年会不会看到呢?互联网金融现在来看是比较新的,但从通讯技术演进的历史来看,将会同固定电话技术、电脑技术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类行业。因为从本质上讲这类行业有技术垄断的特征,在足够的规模下,边际成本趋向为零。问题因此产生,它是基础设施,还是一种新业态?近期的“霸主之争”——百度[微博]、阿里、腾讯之争,印证了这个问题。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互通,通信普惠,最终必然沉淀为基础设施。从电报、电话到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过程看,刚开始利润都非常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会逐渐地降低,因此每个行业都有趋利的特点,也就是某种贪婪,关键是用什么模式赚合法的钱。



  互联网金融究竟是起点还是终点?如果是起点,是预示一个业态的到来,是一种新业务,将产生一个新的行业,但必须有别于ICT(intene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信息通讯技术)时代,那才是新业态、新起点;如果脱离不了ICT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那还是老业态。比如银行产生的电汇,网络产生的网络银行,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包容的业务,会对金融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还不至于形成一个新的行业。按照托夫勒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划分,现在应该是后信息社会。也许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会延伸到移动通讯社会时代,有这个趋势,但还有待发展。



  我们应该按照什么发展?简单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构建要遵从或跟踪那些关键的社会或市场发展趋势。比如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到底是按照人口流动或聚集的方向,还是按照人们主观理想模式发展?如果按照理想模式发展,我们应该发展卫星新城,直接的后果可能是有人没城;如果按照人口发展或聚集的趋势,我们应该发展大城市。根据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发现它是按照流量、点击量、关注量发展的。即在互联网领域,谁点击最多,谁就最有生命力。不过门户网,比如百度,并不直接依靠点击量赚钱,它的盈利依靠的是派生的领域,比如广告是重要的盈利来源。再举一个按照流量发展的例子,腾讯的QQ和微信具有免费聊天的功能,它的赢利点是流量。



  我们来做下换位思考,从电信行业的角度来看,未来社会将发生三方面的变化,第一,未来是宽带的社会;第二,未来是移动的社会;第三,未来是移动宽带的社会,即虚拟社会。按照此逻辑,未来社会基本是技术主导。这将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规范问题。在这个世界里,究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还有就是金融业的界定和本质是什么?靠哪些机构认证或管理;二是货币发行问题,比如比特币,谁应该拥有货币的发行权?货币能否通过互联网当局发行?三是格局问题。因为基于数据越来越规范,可能很多行业都可以进入金融业,这个格局究竟是依靠互联网智能技术管理,还是依靠监管机构或政府来规定?这些问题是一个新业态建立要前瞻思考的问题。



  金麟:关于未来的格局,如果银行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网上商城,那么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做得很好。我们认为银行将会被迫退守大中型对公业务,还有高端理财业务,银行将会失去与终端消费者的联系。



  如果银行尝试着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行反击或者至少不是完全退守到中间地带,那么我有三个建议:第一个建议,依托B2B业务,特别是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第二个建议,强化线下业务,要赢得线上业务必须强化线下业务,而且尝试在O2O的模式上有所突破;第三个建议,加强中高端的B2C业务,细分市场差异化能够把全面劣势转化为局部优势。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廉薇





欢迎光临 网赚论坛 (http://www.caifuba.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