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靠买假货,年入千万》的新闻很火。很多粉丝关心自己能不能干?那我不得不讲讲我舍友的故事了。
我舍友姓候,人如其名,猴精。上大学的时候,舍友在某电商,花了300块买了一双名牌鞋。
穿了几天,发现鞋特别不舒服,就去申请退货。当然,我这舍友比我猥琐多了,他又想要鞋,还不想花钱。
商家让他把鞋邮回来,把钱退给他。他对商家说,你卖假鞋,我凭什么要把鞋子邮给你。最终申请电商平台仲裁,客服自然是伸张正义了。
结果就是,鞋子和钱都是我舍友的。
为什么?因为让商家出具品牌授权书、采购清单,对方拿不出来…
尝到甜头的舍友从此走上了这条路——职业打假。
先购买,然后申请客服介入,几乎不用花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1
那时候某电商平台还是审核比较严的,能钻的空子不多。于是审核不太严的电商平台就成了他的主要阵地。
先是在网上和店家聊,一上来就问你这鞋舒不舒服?是不是正品?不断的套路店家,获得答案证据后,他就会确认下单,而且一买好几双。
直到收货后立即提交退款申请。而且把聊天记录一起发到申请材料上,这样可以捞的更多!
主要挑的是这类产品:
1.名牌仿品。低于市场价的几乎都是假的。
2.利用《新广告法》,只要涉嫌虚假宣传的:绝对化用语“最/100% /独家”等、治疗保健功能、利用国家机关电视台等名义......几乎一举报一个准,直接给消协打电话,绝对吓尿商家。
3.不允许在电商出售的商品,违禁品,一般情况,是可以吃掉的。
后来又转战到线下。逛超市的时候,发现货架上有商品包装上印有CCTV央视字样。央视早在2012年就下了通知,这属于虚假宣传。
更戏剧的是,他拿到外面仔细一看,发现商品已经过期半年了。于是他转身回去,又发现了一个同款商品。这个规格更大,售价80元。
废话不多说,直接买下。然后拿到食药所去,通过调解最终商家给支付了1540元,他才同意撤诉。
你说干这个生意赚头如何,说实话,出乎你的想象。
2
为什么是一本万利的行业呢?
因为法律规定,产品或服务存在欺诈、假冒伪劣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一赔三进行赔偿,不足500的,按500算。
牵扯到食品药品安全的,直接退一赔十,不足一千的按一千算。
买到假货以后,他就把发票和包装等凭据扫描下来,快递给工商或质检等执法部门。如果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等到官方答复,他便起诉政府行政不作为。
店家为了避免麻烦,大多会选择“私了”后撤诉。
立案也没得怕,我那舍友,3万块钱买红酒(知道是假的),购买后联系标签上写的法国红酒公司总部,证明红酒是假的,于是起诉法院,商家赔了15万。
在这行,新人能“月收入过万”,大牛每月“进账六位数”。所以对那些学历不高,又无所长,不喜欢上班的人来说,这就是挣快钱的路子。
3
低端打假对象多是:产品虚假宣传、包装、产品标签问题、保质期过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
高端一点的,主要对象是食品篡改日期和非法添加。赔偿额度10倍,而且容易得到法律支持。
2015年《新广告法》实施后,家电、数码、中老年人保健品、母婴产品成为打假人索赔重点品类。其中利润最高的是替企业打假。
但这个行业也是颇受争议的。
比如大超市管理比较严格,就从小超市尤其是城中村的小超市下手。里面过期很多,随便拿一件就去食药所投诉,咬住1000块赔偿不放。
还有一些很不要脸的,自带假货、过期货进入商超。在索赔过程中狮子大张口,然后被店家报复殴打的。
总之,这行业容易赚钱,也容易树敌。钱虽然来得快,但是靠给人找茬为生,格局太小,而且走在灰色边缘也不受法律保护。
4
所以,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我不建议大家走这条路。
但是钱哥希望我们作为励消费者,能变得聪明和强大起来。
打个比方,如果我在超市花40块钱买了一个吹风机,回家后发现其产品没有3C认证,属于违规产品。如果有安全隐患怎么办?
依《消费者保护法》我可以要求超市退我40块钱,并赔偿500。我可以不要那钱,那不能自担风险。
比如,我在网上众筹买的杨梅树,说是每年成熟季节都给发40斤杨梅,可是第一年就没给我发杨梅,只发了一瓶杨梅酒。怎么办?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明显涉嫌消费欺诈了。去查企业注册所在地,然后向当地的工商部门快递书面材料,找12315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护自己合法利益。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签?比如国家强制3C的产品是否有3C标示?比如茶叶上竟然写了保健、预防疾病的宣传语?等等...
如果不慎掉进了坑,需要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可以学习维权部分。
关于合情合理不道德的#职业打假#,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