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3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腾讯信用上线一日被叫停:看来金融梦没那么容易实现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3

帖子

52

积分

Ⅰ级财主

Rank: 1

积分
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1: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段时间,腾讯可称得上是动作频繁。先是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云商、融创中国和京东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收购万达商业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而后又在上个月末上线了腾讯信用直接对标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就在众人猜测其能否赶超已上线3年的芝麻信用分时,1月31日不少用户反映称已经无法在“腾讯信用”公众号看到公测内容,而此次公测时并未提出限时,而且也有媒体援称此次腾讯信用下线是因监管喊停导致的,不免让人心生“出师未捷”的感慨。

  跳出这次腾讯信用下线先不说,从去年的唯品会、永辉,再到今年的万达,如此大手笔的布局新零售,再加上上线一天的腾讯信用,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或许金融征信或许才是其最终的目标。

  由幕后到台前:支付场景拓展才是关键所在

  从市值的角度看,阿里和腾讯是市值分别是4500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当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从BAT三足鼎立变为了腾讯和阿里的争锋。

  在主营业务划分上,阿里是电商和金融,腾讯视频社交和游戏。早年,腾讯也曾做过拍拍网、QQ商城、易迅网等电商业务,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缺少电商基因的腾讯做电商似乎不那么顺利。而阿里涉足社交同样也是如此。都知道阿里有个社交梦,而腾讯也一直有一个零售梦。对于各自的梦想,可以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

  而到了后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代理人战争”。它们选择了站到幕后,充当投资人,通过“代理人战争”实现牵制目的。

  例如2014年腾讯战略入股京东,如今的京东已经成长成为除了阿里以外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发展势头也是无比迅猛,而腾讯则是京东最大的股东。例如拼多多,主打社交零售的拼团形式。虽说发展晚,体量小,但也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称之为当下的“明星企业”也一点也不为过。而阿里在社交领域也有微博等多个方面的投资。

  对于腾讯来说,自己亲自做没成功,但投资对了这也不错。然而如今腾讯却选择从幕后走到台前,小程序、唯品会、永辉,再到如今的万达,在新零售布局上有自己投资的京东在,腾讯为何还是亲力亲为呢?在笔者看来,或许所谓布局零售只是表面,零售所代表的支付场景以及以及支付背后的金融想象空间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阿里的动作,在新零售的概念推出之后,阿里以投资或收购的形式,将三江购物、联华超市、新华都、高鑫零售等多家线下零售巨头化为己有。而在2017年最后一段时间,阿里的“扫码领红包”活动可以称得上“霸屏”了,各类社交软件上传播,各线下小店原先的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旁边也多了个支付宝“扫码领红包”的二维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家、用户使用支付宝的粘性。

  阿里出招,腾讯势必反扑。如今腾讯的“大采购”与去年年初的阿里如出一辙。

  而且腾讯一直主推主打“去中心化”这一理念,赋能线下零售的核心在于连接,通过资金、小程序、公众号、企业微信等产品能力,赋能实体店,连接零售企业和用户。而这所有一切的入口则是微信支付。

  自从2014年微信推出红包业务“偷袭珍珠港”,用短短的三年走了支付宝走了13年才抵达的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较量就一直比较激烈。对线下零售的布局,其实是零售,阿里和腾讯对线下场景的竞争,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商家和用户的关系运营,强化各自支付手段的场景使用。

  其实不止是零售,例如近几年临近年关的红包大战。而在为自己产品代言方面无论是直接的或者间接地,两家公司也是不遗余力。阿里近段时间的支付红包可以称得上手笔够大。腾讯方面,能让马化腾亲自发声站台的项目不多,而摩拜绝对算是一个,而且不仅一次。除此之外,在去年马化腾更是在广州、合肥亲自演示微信乘车码,抢夺地铁出行场景。

  除此之外,微信产品设计不像QQ,有各种会员钻石可以直接为微信提供收入,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微信钱包。从微信钱包的页面布局方面,包括信用卡还款、微粒贷借钱、手机充值理财通等腾讯服务,第三方服务的京东,火车票机票、滴滴出行,京东优选,美团外卖等合作伙伴包揽。腾讯布局的领域很多,而放在微信钱包页面的也只有与支付密切联系的服务。腾讯的其它业务,例如文娱、游戏却没有体现,而这也反映了腾讯对微信支付的重视。

  但是从上线腾讯信用这一举措来看,腾讯加大力度扶持微信支付的背后或许有着更大的算盘。

  由简单支付到综合金融服务:征信价值越发凸显

  虽说在用户量,交易量方面,微信支付以及赶超了老大哥支付宝,然而严格来说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微信支付属于站在“巨人”(微信)的肩膀上成功的,微信支付是由微信社交关系链延伸的功能,社交的强关系属性,而且互动频率高,很多人称微信支付其实始于用户之间相互转账的社交,借助庞大的用户流量来切入整个支付流程。

  而支付宝最早是为了淘宝的支付和消费而成立的一个第三方的支付平台。后来慢慢发展出了移动支付平台,在2014年微信“夜袭珍珠港”之前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厂商。后来的蚂蚁花呗等金融应用也让支付宝的功能更加多样,能够实现类似信用卡的功能。

  一个注重流水,一个更看重金融,这份差距的关键在于征信。如今腾讯也想要开始布局腾讯信用,那么征信的价值到底如何呢?

  在笔者看来,这首先得从大的宏观经济环境来说,线上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流量难流量贵的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下半场的核心就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而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很多线上经济通过对线下的赋能与结合实现流量导入,而线下经济的互联网转型其实是借助金融服务实现的,例如移动支付,这使得线下商户不需要与银行合作就将支付行为整合进自己的产品中,给用户以及自己带来更好的体验。目前便捷的第三付支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和商家这两个方面。

  然而,便捷的支付这只是一个开始,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支付只是一个底层业务,而征信会成为决定性力量,那么征信对于金融意味着什么呢?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征信对于金融就意味着生命,可以说,谁控制了信用这个支点,谁就掌握了未来金融的命脉。征信通过O2O能力渗透到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并且形成一个信用共创的价值体系,真正实现对线下经济的融合赋能,对线上竞技的导流,而在未来征信也很有可能成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基础设施之一。

  近几年来,产融结合成了非常火的一个词,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也可推测这一端倪,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就国内而言,从政策支持到实体企业与金融的结合状况来看,目前我国产融结合的程度还比较浅,但发展势头良好,不断加深。

  以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分为例,它是借助阿里巴巴系包括电商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大数据信息。腾讯系下面包括社交大数据在内的很多数据同样记载了用户的多项行为特征,具备实现腾讯信用的可能。然而其布局却晚于阿里,这也使得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目前已经成为了迄今被社会接受的唯一互联网信用评价系统,随着全社会产融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服务商业场景的不断拓展,芝麻信用也必将释放更大的价值。

  目前通过芝麻分已经涉足了房产、婚嫁、汽车、网购、共享单车。由此可见,商业社会的发展催生出了金融,金融的深入发展需要征信,征信反过来也会赋能商业社会的发展。征信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会给商业世界带来非常深刻的变革。而这也是腾讯到处拓展合作场景,拓展支付场景的原因所在,那就是为以后腾讯信用商业价值的发挥奠定基础。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信用之战关乎未来。

  通过对阿里和腾讯近年来的投资方向进行类比,零售、文娱、金融这三项是它们的共同选择。而从业务的角度看,腾讯是通过社交平台获得流量,然后通过游戏、增值服务和广告的方式赚钱。阿里一个电商公司,但蚂蚁金服芝麻信用的想象力却很大。因此,征信背后的金融数据和服务这或许是腾讯一些列布局的最终目的。毕竟征信时代已至,只是尚未流行和暴发,趁早布局才是正道。

  “二袭珍珠港”流产:征信时代GAT或将成为最终模板?

  2014年底,微信红包的问世被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称作“偷袭珍珠港”。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腾讯信用没有被喊停,而是继续经营下去,再加上这么多的场景布局,这对于阿里来说无异于又一次“夜袭珍珠港”。

  但可惜没有如果,比芝麻信用晚了三年,腾讯信用终于上线。但其在全国范围上线公测仅持续一天,便被监管喊停下线。目前具体原因外界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操作确实存在合规性存疑。

  网上传出之前腾讯征信的负责人曾去向马化腾汇报产品情况,却被马化腾叫停:“这样的产品,不就是买卖个人数据吗?”随后马化腾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要求产品停止开发。不知道如今小马哥会不会后悔这一决定。而关于此次腾讯信用被叫停,外界对此也有不少猜测。

  2015年1月,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属阿里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当月底,芝麻信用正式上线。

  不过,无论芝麻信用还是腾讯信用目前均未正式获得个人征信牌照。这也意味着两家在个人征信上无论是已经经营多年的芝麻信用,还是腾讯都是没有权限的。这或许也是在腾讯信用下架后,一些人猜测可能波及芝麻信用的原因所在。

  关于征信,最大的问题无外乎两个:征信数据精准度和后期的数据监管。

  首先是征信数据精准度,目前我国的征信机构包括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化征信机构。既有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又存在数据使用者、提供者集中持有多数股权的征信机构。但从征信的精准度来看却远远不够。

  对AT来说,他们所掌握的数据其实被称作为非负债数据,主要是行为信息和社交信息,根据用户不同场景不同数据维度的权重,汇总得出相应的分数,来直观地对每个人进行“画像”。

  然而无论是社交还是电商,最终绘制出的用户画像与个人信用究竟有多大的关联度呢?恐怕结果并不能令人满人,尤其是腾讯,其社交数据具有明显的“弱金融”关联性,两家都缺乏征信基础数据,为此,芝麻信用与一些网贷机构展开合作用来验证自己的信用数据是否有效。

  而在数据监管方面,无论是AT还是另外六家做好个人征信准备工作的企业都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特征,关于数据流通和隐私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监管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为此,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也表示,八家机构都想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在客观上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不利于信息共享;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有限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公布使用,也会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等问题。另外,这八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数据本身还是经营立场亦或者数据监管,AT其实都不算达标,尤其是现阶段较芝麻信用上线时的监管力度也要谨慎的多,毕竟面临高速发展的金融服务与需求征信相对落后,但再落后也得打好基础,不打好地基,以后在上面盖房子是危险的。因此腾讯信用被喊停也是理所应当。对于腾讯来说,要想实现自己的金融梦、征信梦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同样,对于阿里来说,腾讯信用的下架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在很多条件上其实它也尚未满足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提出的要求。或许未来要想真正实现数据的打通与监督,“AT”之间的合作可能成为最好的选择,准确的是应该是“GAT”的合作,即监管部门、阿里、腾讯,即丰富了数据的准确性,又避免了一家的垄断,同时有利于其开展旗下各项金融服务。而监管部门或者征信部门的介入这将有利于其保持独立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真正符合个人征信的基本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财富吧

GMT+8, 2024-11-19 06:29 , Processed in 0.686401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14-2021 财富吧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