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赚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查看: 60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银联遭遇内忧外患 支付创新空间受限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20

积分

Ⅰ级财主

Rank: 1

积分
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 10:5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但凡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闯荡过一圈的公司,或许都会留下抹不去的心头痣,那就是银联。很多人对它的角色很迷惑,近年来随着金融领域市场和技术创新的浪潮不断袭来,它也多次走上风口浪尖。

  解密银联

  2002年3月,为了解决银行卡跨行、跨区域结算交易的问题,银联在上海成立,目前总部就在距离本司3公里的含笑路。银联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控制人,其股东主要是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银联一共有152家股东,最大的单一股东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持股占比也不过是4.86%。其次是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除建行持有4.78%外,其它四大行均为3.84%。前六大股东合计持股25%。

  银联的定位一直比较独特,它目前是中国唯一的银行卡组织和人民币支付卡唯一交易清算供应商,同时又具备行业监管的角色,但其下属子公司也作为提供支付、收单等业务的市场参与者。银联有十几家子公司,最主要的6家是分别是银联国际、银联商务、银联数据服务、银联电子支付、银行卡检测中心和中金金融认证中心。其中银联商务主要做银行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银联商务主要负责线下业务,而子公司银联电子支付主要负责线上支付。另外,银联商务下属子公司还有涉及网络支付、电子支付,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支付链条。银联国际主要负责运营银联国际业务,拓展银联卡境外受理网络。银联数据提供银行卡数据处理,集成和提供各类银行卡业务所需的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银行卡检测中心主营银行卡产品和机具检测业务。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是互联网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通过发放数字证书为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提供安全认证服务,截至2013年已发放4000万张CFCA数字证书。

  银联为社会资金交易的便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银联商务成立之前,支持银行卡消费的商户只有15万户,POS机具20多万台,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只有2%是由刷卡支付。而截至到2013年,全国已经有400多万家商户的收银台上,放着1000多万台POS机。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已经有50%是刷卡支付,几乎赶上了发达国家水平。2004年,中国银联建成了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2013年,电子跨行支付中,共有132家机构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银联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业务4.76亿笔,金额6.45万亿元;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67.97亿笔,金额23.75万亿元。银联目前有四项主营业务,分别是境内ATM收入、境内POS交易转接收入、国际业务收入和创新业务收入,其中境内POS机交易转接收入占比五成。2012年,银联实现营业收入108.5亿元,净利润18.36亿元,相比2007 年度0.98亿元的净利润,5年间净利增长了18倍以上。

  境内POS机业务是银联的主战场,2013年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其中线下POS收单占比近六成。2004年以来,POS机每笔收单交易的结算手续费(一般以1%为基准,由商家承担)根据“7:2:1”的比例分配,即发卡行占70%,收单机构占20%,清算机构得10%。这意味着,作为唯一的清算机构,银联在每一笔POS刷卡交易中,至少能坐收千分之一左右的过路费。同时它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银联商务不断介入收单业务,直接与银行竞争。2013年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企业综合支付交易份额中银联商务占比42.51%,支付宝20.37%,财付通仅占6.69%。

  三四线城市的商家对POS等服务有潜在需求,目前线下仍然有很大的市场:2013年全国可以使用银联卡的商户、POS(刷卡机)分别同比增长58%和49%。不过长远来看,线上支付的增速更快,银联在成立初期没有考虑到电商等互联网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在线上支付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精力,业务量很一般,长期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形成了线上线下分庭抗礼的局面。

  银联与VISA们

  谁是美国证券市场迄今为止最大IPO?不是你想象中的某家科技公司,不是商业零售巨头,也不是石油资源大亨。而是2008年VISA募集的179亿美元!

  VISA译为维萨、维信等,与万事达、美国运通、JCB等卡公司一样,是一家支付技术公司,也被称为信用卡公司。VISA的前身是美洲银行的支付业务部门,1958年推出第一张具有创新循环信用功能的BankAmericard卡,1973年推出电子化授权系统,1974年推出电子清算和结算系统,1976年改组为VISA银行卡公司,向国际业务扩张。1983年,VISA推出全球ATM网络,让世界各地的持卡人可以全天候24小时在自动提款机上提取现金,为现代商业和休闲旅行带来了便利。1993年,率先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子支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的欺诈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如今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银行卡和支付公司。VISA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基于支付金额的服务收入(最大的一部分,约交易额的万分之8)、基于交易次数的数据交易处理收入(约每笔0.07美元)、跨境国际交易手续费收入(约交易额的万分之8.2)。2013年其收入约为140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42%。而相比之下银联并不对所有银行卡交易直接收费,收入体量是VISA的约十分之一,综合运营成本也较高,净利润不到20%。

  


  来自银联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从各卡品牌全球交易额来看,VISA仍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银联超越万事达,位居第二,银联、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市场份额占比达31%、40%、24%和5%。不过银联的业务基本上都在国内,而VISA的国内业务只有4成。

  


  VISA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银联的师傅,二者之间出现了一段师徒反目的恩怨。做老师的千方百计阻挠银联走出去,做学生的也翅膀强硬不让VISA共享国内市场。2002年银联不久就加入VISA,成为其签约收单机构。银联成立之初业务方面缺乏经验,VISA不遗余力地在各方面指导银联。做老师的想法是,通过与银联及中国管理层建立良好关系,实现与银联联盟,分别垄断中国银行卡的国内清算市场和境外清算市场。当时银联刚成立,专注国内业务,海外网络非常薄弱。而VISA彼时几乎垄断了中国银行卡的境外清算业务。VISA对银联的扶持继续了相当一段时间,并希望入股银联,但在希望破灭后,VISA退而求其次,选取了以合资组建公司作为落地中国市场的次优选择:即通过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发行双币卡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但银联也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全球网络,让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走出国门,但是却遭到反对。银联卡从2004年开通香港、澳门等地区受理业务,实现银联国际业务“破冰”,继而从亚太市场挺进欧美市场。2006年,为扼制双币卡迅猛的发展势头,银联向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提出申请,要求将银联BIN号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并取消双币卡。

  2010年,Visa组织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识的双币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

  除了Visa封堵银联境外结算通道外,美国还在2010年9月15日向世贸组织就中国限制外国电子支付服务的做法提出申诉。2012年7月,WTO争端解决小组委员会发布一份裁决决定称,中国指定国有的中国银联为特定交易结算服务的垄断供应商的做法对外资银行卡供应商已经构成歧视。中国并未就此裁决上诉,而根据WTO的相关规则,如果一方放弃申诉,就意味着接受裁决,也意味中国将有义务将电子支付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银联以外的其他卡组织将被允许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支付卡。

  银联与支付宝们

  支付宝于2004年12月成立,凭借其业务场景优势,牢牢占领线上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是整个行业的标杆,2013年,其交易额已接近2万亿,支付宝钱包作为独立品牌发展。

  2004-2010年,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各自高速发展,基本上遵循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前者以线下为主,后者占据线上市场。2011-2013年由于经营上的压力,这种局面开始转变,双方开始正面交锋,支付宝开始在商家架设POS机,而银联也主动把触角延伸到了线上,政策面新闻不断。支付宝的盈利模式一直比较神秘:其遵循了中国互联网的免费规则,长期不对个人用户和商户直接收取交易手续费;其利益主要来自于资金沉淀利息以及增加平台黏性和竞争力。由于交易的接入需要付给银行的费用支付宝自己承担,但借助规模优势可以谈到很低,和支付宝合作本身对银行也有好处:支付宝信用卡支付会给银行千分之四左右的手续费提成计算;百亿元的备付金;客户资源导入;选择托管行等等。

  银联的模式是,收单—转接—清算。但到2012年底,平均每家非金融机构链接12家主要成员银行,平均建立接口22个,第三方支付机构基本上绕开了银联,实现了与银行的直连清算。这也就意味着,7:2:1模式中,银联的1被抢去。银联历经10年建立的盈利模式面临瓦解。

  2011年4月,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成功绕开了网银交易额度限制,快捷支付不需要再链接到银行的网关,把网银界面屏蔽在客户的支付流程之外,使支付业务出现了“脱媒”趋势,第三方支付迎来了新发展时期。作为回应,2011年6月,中国银联正式宣布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业务,无卡支付则是亮点之一——用户无需开通网银即可实现线上支付。支付宝们也在线下收单和移动支付市场发力,但屡次遭受阻碍。2012年3年,支付宝推出了物流POS支付方案。不过,到了2013年8月,支付宝突然对外透露:“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止线下POS机业务。2014年3月,支付宝推出的扫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突然被中国人民银行叫停。

  支付宝们和银联明争暗斗的故事每天都会有更新。从大的方面来看,对银联的政策保护正在逐步取消。但银联一些简单粗暴的反击也没有明确的认定,央行的态度则一直让人捉摸不透,有暗中护犊的味道。

  201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7号公告,废止了五个关于银联垄断地位的相关规定的文件,这些文件曾经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的联网通用银行卡必须统一启用“银联”标识,第三方服务商不得从事银行卡信息交换业务,等等。自此,银联在国内市场独一无二的通道地位,在法律意义上已经不复存在。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向市场释放出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的信号。根据该办法规定,在线下收单业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绕过中国银联,和银行进行直联。

  但2013年7月底银联也出台了一个内部规定,准备收编线上、线下第三方支付机构,要求所有成员银行在年底之前全面完成非金融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到2014年上半年,实现非金融机构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2014年初央行又向多家机构下发《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进行征求意见。意见中指出,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年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个人单笔消费不得超过5000元,月累计不能超过1万元。对支付公司来说,这一方案又是一个严酷打击。

  现在支付宝已经跟国内外180多家银行以及国际卡组织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其中包括中国银联的老对手VISA、万事达,却没有中国银联。而银联卡已经可以在140多个国家畅通无阻的使用。合作的伙伴已经超过了400多家,其中甚至包括老对手万事达,却没有支付宝。然而巨大的线上线下支付市场,不可能被一家企业独揽,现阶段的银联,虽然在自己固守的印钞机商业模式上心有不甘,但总体上还是已经摆出了开放合作、公平竞争的姿态。

  2014年3月,现任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在一个公开场合谈及了中国银联与支付宝们的关系:“我是个平台,我欢迎大家都过来用我的平台,通过中国银联平台的运作,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发展机遇。马云先生也好,马化腾先生也好,马明哲先生也好,我和他们本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好朋友……中国银联有勇气和信心坦然面对第二个、第三个转接清算机构的出现。这种竞争对每一个新出现的参与者都是需要的。没有竞争怎么能够健康、可持续地成长呢?所以我们欢迎竞争。但是,我们也确实不想让大家把银联当成唐僧,只想着吃唐僧肉、互相挖墙脚。这不是正道。我们都堂堂正正地拿到市场上来说,拿到明面来做。”

  关于支付行业创新的一点思考

  在国内的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行业,涌现过很多的创业项目,但除了支付宝这个特殊的玩家,其他大大小小几百家公司经历过虚假的繁荣后,对这个曾经很热门的领域都讳莫如深了。其中银联这个bug的存在必然是重要因素。但更深层次地去发现,笔者得出一个论断是希望大家能注意到的:第三方支付的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支付介质和支付手段的创新,而是账户体系的变革!试想一下,只要交易双方的资金是存放在传统的银行账户,那么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新模式去实现支付,其本质都是跨行清算,银联起到的作用始终无法绕开。单看前端的支付模式,每个主体拥有自己的电子账户,能联网,如果其他条件也成熟,这其实已经是很方便的形式了。反过来说,支付毕竟是真金白银,是件严肃的事情,在账户体系没有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无论你是扫码、声波、NFC、手机刷卡器…其带来边际效用的提升,总会收获一个远低于预期的市场反应。

  归根结底,绝大多数人已经在使用的,只是电子化的银行账户,而不是真正的电子账户甚至虚拟账户。至少在目前,对于任何一个国内用户来说,把自己资金的大头移出银行卡账户是很难想象的。别的国家情况如何?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参考的数据:2012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报告显示,8.2%的美国家庭没有银行账户,即将近1000万美国家庭。这个比例高于2009年的7.7%,也就是900万家庭。另有2400万家庭虽然拥有银行账户,但是仍然选择用其他方式获得现金。就资金流通体系的效率来讲,这种格局这未见得没有负面作用,但至少给支付创新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何况在美国,银行业本身就更为分散,而且并不存在银联这样的一家机构。国内民众对银行的高度依赖,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长期的高储蓄率,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路径等等,这里不展开讨论,简而言之银行对社会资金在认知和事实上的控制已经根深蒂固,这就导致其他类型的账户发展远没有达到合理的比例。

  抛弃思维上的惯性,一个账户体系要想被接受,作为财富的表征和管理,民众关心的无外乎是三个方面:安全;可增值;交易便利。在第一点上,银行的优势短期内无疑还是不可撼动的。在第二点上,倒是大家都在做文章拉拢客户,包括银行自己。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意味着什么,这里也不再赘述。第三点延伸开来,如果本身具有频繁发生的交易行为,自然就更容易成为潜在的基本资金账户,而最核心的交易行为就是消费和投资,对应的有两个值得考虑的账户,一是支付宝,和消费的联结自不必说,虽然用户直接留存在支付宝的金额在过去并没有成为主流,但现在和余额宝等理财功能双剑合璧,加上支付宝钱包功能的日益强大,阿里多年耕耘的合纵连横业态,使得其目前是唯一真正动摇过银行活期存款存量的账户主体;二是现在证券公司都在积极建设的综合理财账户或超级证券账户,即在投资功能的前提下满足客户更多的资金用途,扩大留存面。不过由于证券公司创新速度相对较慢,另外证券账户本身还需要绑定托管银行,非实际头寸,暂时也很难形成气候。

  看到这里应该有读者也会想到另一个维度:建立新的账户体系,也可以通过脱离现有法定货币而转换成虚拟货币的方式去实现,一步到位绕开银行。没错,但当下国内的政策面对于这种直接撼动底层根基的东西是零容忍的,一有苗头格杀勿论。腾讯Q币运营这么多年,也只能定义为虚拟物品而不可公开兑换回货币。比特币也是如此,在国外有很多基于虚拟币的创新支付项目,但国内目前只能且行且珍惜了。

  回过头再去看这个行业,即使没有能力改变账户体系,第三方支付公司忙活的事情里,至少有两个方向还是有意义的:一是主动创造新的交易场景,在新的场景下配套支付的功能,从而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一如当年的淘宝;二是即使作为纯通道,也要尽量地延长客户资金在账户的停留时间,从而取得沉淀收益,比较直观的方式就是找到适合的资金回报渠道,并将收益与客户共享。而如果连这两方面都没有着手,而只是迷恋于提供酷炫的支付手段和介质,恐怕很大可能最终要沦为行业的过客了。冰川逐渐融化,银联这个中国特色的市场主体未来将何去何从尚难以判断,但对行业内的公司来说,变化,也就意味着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财富吧

GMT+8, 2024-12-25 15:51 , Processed in 0.561601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14-2021 财富吧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