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全球金融峰会上,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观点完全不同,前者认为互联网是重点,金融不过是下一个即将被颠覆的特定行业而已;后者则认为金融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逻辑,互联网金融只能在互联网企业的范畴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最近特别火,在阿里、微信和百度理财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风暴下,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未来,有担忧,也有恐慌。10月30日召开的全球金融峰会上,金融人士们为这个概念吵得不可开交,关于这个概念,互联网行业和传统金融行业的观点完全不同,前者认为互联网是重点,金融不过是下一个即将被颠覆的特定行业而已,只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门槛和严监管,颠覆进程会比较曲折;后者则认为金融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逻辑,信用和风险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互联网金融只能在互联网企业的范畴里发展和自娱。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末端覆盖”
百度金融首款理财产品,百度百发上线后,仅仅一天10亿元基金销售一空,而支付宝旗下余额宝,6月13日上线,截至9月底资金规模已达到556.53亿元,三季度规模增长近10倍,客户数突破1300万,受惠于互联网的力量,天弘基金增利宝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单只基金。这便是互联网金融摧枯拉朽的力量。
互联网金融基本上分为三类:第三方支付、融资类产品以及理财产品。理财产品触及到的是“小白”客户,年轻人、月光族等,而融资类产品,则触及到了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或不愿接触的小微企业。从余额宝,到百度理财,到“三马卖保险”,关于金融的一切顽固壁障都烟消云散。百度理财的负责人说,当传统金融遭遇互联网,就是一种金融祛魅,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改变”。
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说:“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物理的本质,其实就是大量的信息快速地从点A移到点B,这是所有一切互联网应用的本质。金融的本质就是帮助钱从点A,有钱的地方,移到点B,需要钱的地方去。金融是信用、是信息,由此看来,金融和互联网是非常接近的事情,从最本质来说是天作之合。所以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会非常红火地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意义:一个缸子,里面装满了大块小块的石头,有人问它是否装满了?一会又有人倒入沙子,但其实这个缸子依旧没有装满,于是又有人倒入水。出于效率考虑和管理半径问题,传统银行的业务更多的是石头,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沙子与水。
对于这一点,天弘基金的副总经理周晓明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余额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余额宝覆盖到了“80%以外”的人,就是说在传统的金融体系里面得不到很好地服务,或者说按照一般的常理,他们现在还不认为自己需要理财服务的人群。“简单说就是‘小白’客户,年轻人、月光族等等这样的客户,他们通过互联网的手段,非常亲切地接触到了我们的服务。”也就是说,理论上,传统金融覆盖了80%的市场,而互联网金融则关注了剩下20%的末端市场。
传统金融市场的“鞭长莫及”
传统金融机构,在线下能够直接面对客户,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它必须通过百度或者是淘宝来购买和获取流量。这就直接导致它们营销能力在网络空间的逐渐式微。当然,传统金融机构依旧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是,在互联网势力的渗透效应下,坐拥万金,阳光灿烂的好日子,只能变成一场历史的追忆和反思了。
无论是横空出世的支付宝、余额宝,还是百度理财,或者“三马卖保险”,都是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一种大趋势。一方面是互联网渗透式发展的本质趋势,另一方面是传统金融对新市场的鞭长莫及。
面对庞大“屌丝”级别的理财客户和小微企业,银行与基金们,并非无动于衷,只不过要覆盖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传统金融的成本结构下,这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业务。传统金融只能关注到财富高端集中地,成本和效率半径是无法绕开的考量。
这时候,互联网显示出它的成本优势所在: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应递增。本报记者曾经在比特币兴起的时候写过一篇分析报道,互联网给了一个虚拟成本的可能,让传统的金融世界脱离了物理世界的束缚,海量的用户群抽象地变成了一个个虚拟ID,服务数万人,现实成本却并没有太多的增加。但当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应递增的同时也注定了互联网金融更适合成规模经济去发展,因为必须达到足够的用户规模,才能释放出互联网的成本优势。所以也决定了正如比特世界里的“挖金矿工”,只有拥有巨大流量与用户群的巨头公司,最终才会成为这场传统金融鞭长莫及领域里真正挖到金矿的游戏主角。
互联网金融的相斥和相容
在此次论坛上,正如开篇所说的一样,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对阵双方,全程都剑拔弩张,显示了它客观立场的不相容。传统金融对互联网“有保留”借鉴和学习的态度最为明显。
比如百度百发上线后,有人便说“这不是互联网金融”,只不过是“线下行为网络化而已”。
比如不久前参加过招商信用卡论道互联网金融沟通会的一位银行人士认为,金融从本质上讲其实在面临技术上的彻底改变,在跟上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要看明白一点,那就是互联网行业其实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结构。如果这样一个结构复制在金融行业,未必真的在未来会对社会、对客户带来好处。招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刘加隆也表示:“对于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高潮,我们的立场是既不认为这个改变是小改变,也不说传统金融行业就再也没有任何希望。”
解决之道则是一直在讨论的大数据。因为大数据在解决金融核心问题——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上拥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和光明前景,是金融业“真正”互联网化的必由之路。很难得这一点得到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业界的一致承认。
论坛上发表演说的P2P借贷从业者和网络征信从业者据此介绍了自己在大数据审贷与信评方面的切身体验。譬如阿里小微2012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有130亿元累计放贷额。这个绝对值并不大,任何一家国有银行的分行都可能实现这一数字,但其投放笔数却堪称惊人:是由170万笔贷款组成,日均完成贷款接近1万笔,平均每笔贷款仅为7000元。假设没有阿里交易数据的支撑,日均完成贷款近1万笔的放贷速度,是任何传统金融机构都难以实现的。
合理解读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
但是大数据这一难得的“统一战线”也在论坛直播过程和会后受到了另外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
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从最早沃尔玛啤酒与尿片的故事,到最近的精准营销和无人驾驶,数据分析确实存在成功应用的案例,并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与商业决策。它被披上各种各样的外衣,承载过各种各样的梦想。但是数据统计与分析不同于大数据,甚至数据挖掘都与大数据鼓吹者的理想也相差甚远。因为能否从数据中发现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与规律,并非取决于数据本身和算法,更多取决于“人”,取决于“人”对现象与行为的认识,以及把认识叠加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之上获得的数据洞察。绝大多数的算法和模型只是结果,是人的认识与洞察的形式化表现。所以有业内专家认为,在当前的主流互联网金融应用,例如P2P借贷、众筹和供应链金融、渠道金融中,大数据并非多重要的因素,应用时机也未必成熟。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天生拥有大数据,天然拥有优化大数据处理、进而降低信评与风控成本的动机。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下,大数据处理属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如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成熟、成本宜人,他们自己就会猛扑上去,根本用不着互联网企业代劳,直接收购一家数据处理公司就够了。”一位业界观察人士认为,传统金融行业对于大数据的期盼,更多在于社交网络、电商数据与金融数据的融合。对于传统金融行业,这一主张务实而合理,但是暂时而言,它并不是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菜。
有评论者认为,新行业对于旧行业的颠覆,从来都不一定表现为直接解决核心问题。但是行业目前的流行趋势是,陷入过于迷信互联网金融“核心”技术特质,而忽视了技术的多样化表现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外部动力。比如余额宝之于“屌丝理财”,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了货币基金自身的问题。在传统金融不能也不愿覆盖的金融市场,P2P借贷承担着填补市场空白、普及金融服务的作用,而它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特定群体金融服务的有无问题,而不是幻想着依靠分析大数据去盈利。(刘可)
来自: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