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分析
通过对100名受访者进行分析还可以发现,不同年龄层、薪酬水平、职业甚至不同性别的人群,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1—30岁年龄层风险偏好更高
从年龄层来看,21—30岁与31—40岁人群占了本次受访对象的绝大多数,分别达到68人和26人,两个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了解大致相当,其中对类余额宝产品有所了解的人数占两个年龄层的比例分别是85.29%和88.46%,对P2P有所了解的人数占比分别是22.06%和23.08%,对比特币有所了解的人数比例分别是16.18%和19.23%。
相对于31—40岁的人群,21—30岁人群更愿意尝试P2P和比特币等高风险产品,在过去一年内购买过这两类产品的人数占比分别是5.88%和1.47%,略高于前者3.85%和0的比例。
这种风险偏好也反映在两个年龄层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上,21—30岁人群在收益率的预期上整体偏高,其中预期收益率为7%—10%的占比达17.65%,而31—40岁年龄层预期收益主要集中在5%—7%,占比达61.54%,没有人对收益率的预期值在15%以上,而21—30岁年龄段的这个比例仍有5.88%。
虽然对收益率的预期值整体偏高,但21—30岁年龄层却有13.24%表示不能承受任何风险,而31—40岁年龄层的这个比例只有7.69%,这反映出相对于前者,31—40岁年龄层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持有更务实的态度。
最低和最高收入群体对收益率期望值更高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薪酬水平共分为5个层级,月收入依次是3000元以下、3001—5000元、5001—7000元、7001—9000元以及9000元以上,每个收入层级的人数大致相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同薪酬水平的人群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预期值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倾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及9000元以上的两类人群对于收益率的预期值显然更高,前者有13.33%的人群预期收益率在10%—15%,后者也有10.53%。
相对于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月收入在3001—9000元的中间人群则显示更为实际,预期收益率在5%—7%的人数占比达一半以上。
虽然对收益率预期值更高,但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人群却有20%表示不能承受任何风险,月收入9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这个比例也达到15.79%,反映出这两类人群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比的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还发现,中间收入人群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购买力,他们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产占个人可支配财产的比例更高。
女性更关注收益男性更看重安全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男性和女性人数大致相当,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比例也大体一致,但在回答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最看中哪些因素的问题上,男性和女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女性受访者当中,最多人选择的是收益率一项,有65.45%的受访女性把收益率作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原因,其次是购买的便捷性,有50.91%。
而在男性受访者当中,最多人选择的是安全性一项,有57.45%的受访男性选择了该项,其次是收益率,有53.19%。
相关
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致民储增速放缓
记者从佛山市金融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11月底,佛山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448.51亿元,比年初增长4.61%,虽然在总量上仍然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但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与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长乏力相比,截止去年11月底,佛山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042.96亿元,比年初增长8.37%。
此外,根据今年佛山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佛山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0.17亿元,同比增长10%。佛山居民存款余额的增速不仅低于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同时也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对此,有本地金融行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分流是导致居民存款余额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佛山的居民储蓄有多少流向了互联网金融产品,但在目前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渠道低迷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余额增速放缓最有可能流向余额宝等货币型互联网产品。”
延伸
互联网金融仍须迈过哪些坎?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佛山市民对于新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乐于尝试,但相对于把钱存到银行根深蒂固的理财观念,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佛山市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持有保留态度,其中,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安全性的忧虑,是很多人不愿意尝试的首要原因。
“现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都需要把银行卡和手机进行绑定,在手机上操作买卖,除了购买理财产品外,还可以进行转账和网上购物,万一手机丢了怎么办?我的资金不就全没了?”家住南海桂城的陈小姐道出了自己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担忧。
事实上,和传统金融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无论在收益率、流动性及购买的便捷性上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并据此迅速抢占了佛山庞大的民储蛋糕,但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要想更进一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打消投资者对其安全性上的疑虑,是一道绕不开的坎。 |